中国是个产茶大国,丝绸之路时茶叶便与瓷器、丝绸一同输入到国外。在中国饮茶品茗之人甚众,随着历史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当今盛行的茶文化。茶是一种表山川之灵气,集天地之风露,含美咀英,吐香蕴玉之物。现代茶艺讲究茶水为精,茶香为气,茶叶为神,正所谓色、香、味、形俱全。
饮茶分四季,夏饮绿,冬饮红,一年四季饮乌龙。而品茗就更加的讲究了,特别是对环境的要求,环境幽雅,空气流通,周围安静远离喧嚣,在近水临谷之所,若辅以轻柔的音乐,再配以合适的茶具则更是相得益彰,真正实现了音乐、文化和茶的凝和了。
有幸与朋友茶社品茗,茶社周围种满了高高矮矮的竹子、芭蕉和一些不知名的藤萝,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小楼梯口,复古的建筑,内部装饰仿古,讲究的是天方地圆,挂满了宫灯。竹椅木窗,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觉。茶台是一个较大的木雕,上面摆着茶盘、茶夹、茶欧、茶宫、茶壶、茶杯等茶具。三个着美丽旗袍的年轻女子,一个弹古筝,一个吹萧,另一个则表演茶艺并负责敬茶。古筝为主,萧为辅,轻柔的音乐在女子的指间流淌出来,时而流水淙淙,时而风过竹林,舒缓而自然,浮躁的心渐渐安静下来,神清气爽。选好茶后,表演开始了,女子手捏兰花指先来一个“沐霖欧杯”,在音乐声中双手跳起了舞蹈,“瑶池出盏”放入茶叶后,用“三沸”之水冲泡——滚珠落玉,瓯里酝香,行云流水般将一切动作做完,茶水刚刚泡好,然后将斟好的香茗敬奉顾客品尝。
“品茶是有讲究的,特别是这种场合,”朋友说到,“第一泡茶不喝,古人云:一泡如七八岁黄毛小儿,稍显稚涩;二泡如十七八妙龄少女清香可人;三、四泡次之,五泡后就要重新换茶再泡了。此时,应以左手托住茶托,右手以茶盖将茶水轻轻一抹,这叫“春风拂面”,将茶纳入口中,以嘴吸气,则茶香满口,喝茶要三口喝掉,所谓一口为喝;两口为饮;三口方为品。”
“没想到喝茶也这么讲究,今天长见识了,呵呵。”
“也许有人说既为解渴,哪有这么多的讲究。从茶文化的发展讲,陆羽《茶经》中言‘茶之为饮发乎神农,盛于唐,两都并荆渝间,以为比屋之饮’,可见从唐朝已经盛行。茶文化的发展又以文人墨客和僧侣的推动作用最大,此时品茗已是待客之道,品茗作诗作画蔚然成风。如白居易的《琴茶》,齐己的《谢湖茶》等。及至元朝,文人多无心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,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高气节,磨练自己的意志。正如《斗茶图》中‘夜深万籁寂无闻,晓看平阶展素菌。茗碗纵寒终有韵,梅花虽冷自知春。’明、清时代,已经更加注重茶叶与茶具的搭配,除了白瓷、青瓷外最突出的茶具是宜兴的紫砂壶。此时,茶艺从文人墨客的圈子里走进了千家万户,寻常巷陌。茶馆成了说书、唱戏的场所,茶与音乐、文化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。因此,饮茶品茗本就是一种艺术行为,它与人的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。”
是啊,中国本是礼仪国度,品茗自有一番风韵和雅致,品茗在解决了渴的同时,已与礼仪结合在了一起。淡淡的茶香,使人们从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中,走向人性的自然,走向生活的千姿百态。善饮茶者,往往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淡然、静雅的情趣。古人云:茶是儒,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;茶是静,充满了清淡和坦然。
中国茶文化自古以来源源流长,在唐朝时已经盛行。李德裕在《忆茗诗》中有“谷中春日暖,渐忆掇茶英。欲及清明日,能销醉客醒。”白居易曾曰:山茗煮时秋雾碧,玉杯斟处彩霞鲜。临阶花笑如歌妓,傍竹松声当管弦。虽未学穷生死诀,人间岂不是神仙。
总之,茶叶不仅有山川之灵气,而且通过饮茶和品茗,更能净化人的心灵,性情出雅,高扬人格。与友人相交,清茶一杯,细啜慢饮,相互之间顿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悟。这茶的平凡与质朴,茶的纯净与中和,统统融化在清新爽口的玉液之中,融化在轻柔的音乐之中。而我们所追求的完美的人生岂不正是这种境界? |